發現台灣的『軟實力』之台北

2009年3月17日 星期二
於98年3月6日參加佛光山生耕致富講座~『文化.創意.新臺北
發現台北城市的『軟實力』~

特將文化局對於台北市的未來城市規劃轉載於此

台北市未來會成為什麼樣的城市?台北市文化局長李永萍在佛光山台北道場「生耕致富系列講座」,以「文化‧創意‧新台北」為題演講,她指出,除硬體的開發外,軟體部分須以豐厚的中華文化為競爭基石,引進國際技術,發展文化創意,才能打造超時代的台北。

李 永萍表示,二十一世紀的世界趨勢是以區域競爭為主,台北須凸顯強烈的城市個性,找到未來追求的主題。她以英國倫敦泰晤士河南岸的「新興藝文特區開發計 畫」,及日本東京六本木創意地景與公共藝術的開發為例,這兩個地區都是開發廢棄舊工廠、古老社區成為新精華區的成功案例,改善不好環境,引進好產業進駐, 成為重要觀光據點。

她認為,這些案例透露出來的訊息是,城市所展現出來的創意活力和深遠影響力,已遠超出國家既有的框框和限制。台北市政府未來將以中山北路和忠孝東路成L型的文化創意地圖,重要的文創設施都將投入在這L型區域。

李永萍認為,台北市有優越條件,只要創意精神和城市特殊個性結合,定能創造具競爭力的台北。


文化局公告

建構永續的文化願景
“*”

臺北人「文化自信」的建立,絕非一蹴可幾,本局將提出崇高的理想迎向挑戰,同時研擬多項具體計畫,在可預見的未來積極規劃執行。本項施政主要方針包括:

1. 打造臺北成為亞太地區文化創意產業的領導品牌城市。
2. 推動成立「臺北市文化建設發展基金」以加速古蹟、歷史建築修復,
健全委外藝文館所經營體質,營造各種表演藝術展演場所。

3. 營造文化消費環境,推動臺北市文化觀光發展。
4. 整合資源,提升文化藝術節慶質量及國際影響力。
5. 主動發起全民共同參與推動史蹟保存維護工作。

(一) 打造臺北成為亞太地區文化創意產業的領導品牌城市

本市擁有全臺灣甚至全球華文社會最多元的文化元素和創意活力,在影視出版、網路多媒體、創意設計、工藝藝術、表演藝術、數位內容等廣泛的文化創意產業範疇,無論在原創力、國際行銷方面都優於中國大陸。在文化消費品味方面,比日、韓等亞洲國家,更能接納歐、美洲等世界各地的文化產品,形成一種多元活潑開放的文化消費氛圍。這種基礎環境使得臺北市成為最具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基礎環境。

因此,配合中央政府這幾年來在「文化創意產業」及「數位內容產業」的2大產業發展計畫之下,本局將在未來4年中,盡力整合民間能量、企業資源及中央政策資源,積極推動臺北市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具體推動方向如下:

1. 推動L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軸帶區
以士林故宮文化園區為起點,結合市府積極推動的士林文化媒體園區發展,沿著中山北路,到圓山地區的臺北市立美術館、美術雕塑公園、臺北城市博物館、圓山古蹟公園所整合打造出的「圓山新樂園」博物館藝文休憩園區;進入中山北路最具特色的婚紗街區;再到舊議會現址即將改建的「臺北城市文化觀光交流中心」,右轉向東經過「臺北國際藝術村」、「華山中央藝文公園」、「華山文化產業園區」,到「松菸文化園區」,再向東行直達「臺灣創意中心」及「數位內容學院」所在地「南港軟體園區」數位內容廠商聚集區。

在這條軸線區上,看到過去市府及中央政府已經為臺北的文化創意產業,打下良好的文化基礎建設和具有遠景的規劃藍圖,本局期望在這個基礎之上,整合各方資源各界力量,加速本市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有效帶動本市文化觀光行銷,提升本市國際能見度。

2. 推動具特色的文化創意街區
本市既有的街區特色基礎上,發展出多元的文化創意街區或園區。如:大稻埕古風區、故宮文化園區、中山北路婚紗街區、西門町電影及青少年創意文化街區、永康街美食及藝文特色街區、信義新天地街頭藝人表演及文化創意產業街區、溫羅汀特色書店及原創音樂創意街區等。計畫在未來4年內,在每一個行政區內,都能夠依據當地現有的街區歷史特色,全力協助發展成為具有創意產業能量和文化觀光產值效能的文化創意街區。

3. 從創意大街、創意市集到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文化創意產業迥異於製造業和科技產業之處在於從研發設計、生產製造、通路銷售、到消費者的購買行為之間的產銷距離被壓縮。文化創意製品的創作銷售經常是整合的,即是同一廠商或創作者,經常同時扮演了研發設計者、生產製作者和銷售演出者的多重角色;就算三者之間有所分工,創作者和展演者也經常是多重角色互換的;再加上消費者、閱聽者的回饋訊息立即影響著創作者的下一個作品。因此,創造多元平臺讓創作者和消費者之間密集互動,是政府在輔導育成文化創意產業的重要策略和工作。

爰此,本局未來將積極規劃推動信義新天地文化創意街區、西門町紅樓南北廣場、西門町電影主題公園、西門町行人徒步街區、公園及其他合適的公共開放空間,成為辦理文化創意大街,或文化創意市集活動的良好場所。透過政府政策引導,鬆綁不合時宜法令規章,結合民間活力,打造另一種臺北文化街區風貌。

另本局也將積極尋求適當館舍空間,建立常設性的文化創意市集,提供具文化氛圍的館舍,讓文化創意團隊得以在創意市集以廉價的租金成本,在文化創意市集建立品牌知名度,同時讓臺北市民能夠在專設的文化創意市集裡,買到最具本土原創性的創作製品。而透過積極規劃推動的松菸文化園區,本局希望能夠在松菸文化園區打造文化創意產業旗艦基地,引進國際行銷顧問業者,協助文化創意業者建立品牌,行銷國際,並引進創投基金和無形資產融資鑑價機制,為臺北的文化創意產業業者,塑造良好的經營與創意環境。

4. 設置臺北市電影委員會
(1)影視產業是文化創意產業的旗艦產業,也是最具影響力的文化消費產業。國片於60至80年代間,風靡東南亞華人世界,成為臺灣最重要的文化輸出產業。而相關連的電視及流行音樂產業,臺灣也在同一時期主導整個華人市場。由於加入WTO,無設限開放美國、日本等影視娛樂商品及映演通路,我國影視產業全面衰弱。

(2)影視產業的價值不只在於娛樂文化作品的輸出本身,同時是一種生活型態與價值的輸出,也是推動觀光發展最具穿透力的行銷工具。因此,振興臺北的影視製作環境,也將列為本局未來最重要的施政項目之一。

為帶動影視產業發展,本府已於96年7月4日通過「臺北市電影委員會設置要點」,由本局擔任主要幕僚執行工作。初期將先逐步協調市府各局處建置單一整合的平臺窗口,鼓勵國內外影視製作業者前來臺北市拍攝電影,為所有影視製作業者服務,並協助處理拍片過程所有需要向政府申請的各種行政程序、公文流程及場地租借等事宜。本局也將大力促銷臺北市的觀光景點及美食文化,使臺北市成為全球影視製片公司最喜歡拍片取材及取景的優質環境,增加臺北影視後製作工業,擴大本地演藝人員及劇組團隊參與拍攝製作的機會,進而有效帶動臺北城市行銷,提升臺北國際形象與能見度。

(3)未來更計畫學習法國政府出資拍攝「我愛巴黎」的成功經驗,透過「臺北市電影委員會」運作協助,公開徵求年輕新銳導演及劇本,拍攝一系列與臺北生活主題相關的短片、劇情長片,向國際行銷,同時建立劇組團隊的專業分工制度,加強其預算執行概念,期使製作具票房收益的良好影片。




(二) 推動成立「臺北市文化設施發展基金」


本基金之運用,以加速古蹟、歷史建築修復,健全委外藝文館所經營體質,營造各種表演藝術展演場所。本局成立7年來,全力推動古蹟及歷史建築等文化資產的保護工作,已獲顯著之成效,也提升全體市民對於文化資產保存的認同。

許多古蹟或歷史建築也在基本修復後,委託專業藝文團隊進行維護與營運;雖然政府公務經費有限,專業藝文團隊仍能秉持對於文化藝術及文化資產歷史意義的熱愛,在沒有經濟利益的情形下,努力經營維護,致有今日的基礎和成果。隨著市民對文化資產的認同與努力,臺北市已經提報140處古蹟和116處歷史建築。在公務預算無法隨著文化資產數量同步增加情形下,許多古蹟和歷史建築面臨無經費可以修復,而有日漸毀損的局面。為積極搶修古蹟和歷史建築,本局計畫成立「臺北市文化設施發展基金」,並為以下3項政策目標的基本財源:
# 加速修復古蹟、歷史建築
計畫儘速修復隸屬本局之古蹟與歷史建築。
# 健全委外藝文館所營運
運用基金充實委外藝文館所之經費,並且加強培育經營管理人才。營運成效良好且有盈餘館所並能將盈餘繳回基金,做為其他不具經濟效益,卻有文化指標意義的藝文館所補助經費。
# 打造多元藝文展演空間
臺北市長期以來缺乏中小型展演空間(500~800個席位)和挑高理想的排練場所,而使大部分中小型的劇團、舞團及表演藝術工作者,未能有適當的場地得以排練與演出,已阻礙藝術創作者新作品的發表機會。為了提供更多藝術原創團隊的展演及排練空間,本局於修復古蹟、歷史建物的同時,參考已結案之「臺北市各級文化展演設施調查研究報告」之建議,尋找適合的閒置、或公有建築之空間,將部份建築打造為藝文展演空間,如戲劇院、實驗劇場、演奏廳、展覽館及多功能表演廳等。


(三) 營造文化消費環境,推動臺北市文化觀光發展


擴大藝文消費人口、培養市民藝文消費習慣,是提升本市藝術文化環境重要的工作項目。有旺盛的消費需求,自然能夠帶動更活潑與多元的原創藝文表演創作。本局計畫結合民間熱愛支持藝術文化活動的企業家,共同贏造文化消費環境。並藉此帶動更豐富的本土藝文、表演創作,吸引更多國內外觀光客到臺北市觀光旅遊。
# 結合民間企業,推動成立藝術文化愛好者俱樂部
成立專款基金,募集民間捐款,贊助藝文消費;計畫號召大臺北地區數以萬計的藝文及表演活動愛好者,加入俱樂部,要求承諾每人每年至少觀賞6場次藝術文化展演活動,由專款基金提供票價補助,以增加藝文消費人口,進而帶動更豐富及更多元的藝術文化表演創作。
# 推動臺北市文化觀光發展
藉由上述文化創意產業計畫推動「L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軸帶區」、「具有特色的文化創意街區」、「從創意大街、創意市集到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及「成立臺北市電影委員會」等依次展開推動工作。並推動成立「臺北市文化設施發展基金」,全面活化利用文化資產,營造各種表演藝術展演場所;以及營造文化消費環境帶動藝文表演創作等多方面的配套努力。本局將全力結合跨局處資源和旅遊旅宿業者的力量,推動臺北文化觀光和城市行銷工作,並研擬「文化觀光標章認證制度」,結合 NDS等數位科技之軟硬體,全面推動制度性之文化觀光計畫。


(四) 整合資源,提升文化藝術節慶質量及國際影響力


為永續策辦藝術節慶活動,輔導「臺北市文化基金會」轉型為本市重要藝術節慶之常設機構,以累積豐沛工作經驗和人脈管道等有利於業務推動資源,並符合國內藝文團體漸趨成熟發展和民眾文化品味提昇之需求,由本府捐助成立並改制回歸市府之「財團法人臺北市文化基金會」,由市府遴選全部董事及監察人,97年度起經由本局行政協調與經費協助,並於該基金會組織架構下,分別設置不同藝術項目的專案執行委員會。

初期業務發展,以承辦藝術節慶活動為主,階段性的將本局重要藝術節活動(臺北藝術節、臺北電影節、兒童藝術節、城市行動藝術節等),移請基金會各委員會承辦,本局對藝術節慶活動的業務重點,則將從實際執行轉型為督導協助。未來該基金會執行長,將配合本局至議會報告業務推展成果和經費預算運用說明,目標使本市各藝術節累積人才與資源,期盼與其他各國歷史悠久的藝術節慶活動並駕齊驅。


(五) 主動發起全民共同參與推動史蹟保存維護工作


本市擁有全臺灣甚至全球華文社會最多元的文化元素和創意活力,在影視出版、網路多媒體、創意設計、工藝藝術、表演藝術、數位內容等廣泛的文化創意產業範疇,無論在原創力、國際行銷方面都優於中國大陸。在文化消費品味方面,比日、韓等亞洲國家,更能接納歐、美洲等世界各地的文化產品,形成一種多元活潑開放的文化消費氛圍。這種基礎環境使得臺北市成為最具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基礎環境。

內心財富藍圖~你建立了嗎?

2009年3月12日 星期四
學習從知道為什麼學習開始。
真正的修行從悟到之後開始,因為悟到之後才知道要怎麼修。

財富從知道為什麼(目標清楚)累積開始。因為知道以後才知道要怎麼存(投資)。

你知道自己需要多少財富嗎?知道自己的需求嗎?
我要賺大錢。多少錢才算大?我要很多錢,多少錢才叫多?
要花多少時間?要快還是要慢?


這些都清楚以後~那就來設定自己內心的財富藍圖囉~


喚醒心中的巨人~第三步

2009年3月11日 星期三
如果前面的第一步和第二步,你都已經了解並且決定重新設定自己的價值以及定義之後,你可以開始進入第三步,準備邁向設定自己人生之路,我們用真心、真情、真義,我們用七天來重新塑造自己的人生。

我們學習從認識自已開始,必須了解自己的大腦,了解自己的五感經驗元素,透過模擬的方式,重新塑造自己的大腦。我們的大腦就像粘土,每天都在接受資訊,每天都在增加自己的感官元素,但我們要不就是自己塑造,要不就是無意識的被環境被別人塑造。你是為了配合別人還是為了自己。

以下讓我們來試試如何重新塑造自己的大腦。


喚醒心中的巨人~第二步

2009年3月9日 星期一
我們自己世界的框是我們自己設定的,或者是我們同意讓環境來設定的。

你對這件事情的看法,其中因素也跟當下你的心理狀態有關,因此創造一個好的心理狀態吧!

你覺得自己可以很簡單就開心快樂嗎?怎樣會讓你覺得快樂?
我覺得~~接下來你要說的話,就是你自己對自己設定的條件。

你覺得你的另一半溫柔嗎?怎麼對方做什麼都達不到你要的樣子?所以你覺得另一半要做到什麼你才會開心?我覺得對方要~~~接下來你要說的,就是你對自己設定的條件。

你的條件設定決定你要的是怎樣的人生。 你對自己狀態的設定,決定你看這件事情的角度。 你對自己問的問題,決定你對這件事情後續的看法。

過去我們或許很少思考
要怎樣才叫做對我溫柔?
要怎樣才覺得自己開心?
要怎樣才覺得有成就感?
要怎樣才叫做賺大錢?
要怎樣才叫做健康的人?
這麼多的要怎樣~這些就都是你自己設定自己的條件


一點點的挫折就覺得是失敗。成功要有大成功才覺得自己有成就。
這樣的設定,不就讓人很容易覺得自己是失敗的人,以及覺得成功離自己很遙遠。

但很多時候卻還是覺得我要的為什麼都要不到?
因為你設定自己的價值互相衝突,所以前一步後一步原地踏踏步。想要挑戰卻不喜歡承擔風險。想要愛卻拒絕別人的示好。想要有人專心的呵護,卻無法放下讓很多人把自己捧在手心上的感覺。

『捨得』有捨才有得。當價值出現衝突的時候,自己設定的價值是互相對立的時候,當然想要的報酬無法獲得,因為不願付出放棄其一的代價。

找找看自己的價值?重新設定自己的設定吧~


喚醒心中的巨人~第一步

2009年3月7日 星期六
面對自己,我們了解的有多少?
面對改變,我們具有多少勇氣?
面對未知,我們有沒有挑戰的能力?
面對目標,我們是一路向前邁進,還是不斷下修目標?
面對人生,我們付出全力多少?
面對信念,我們相信自己多少?
面對環境,我們創造了多少?

到底,我們的人生是決定在自己手中?還是被環境決定?


以下這一篇報告是從『喚醒心中的巨人』一書整理出來,配合彥維自己的經驗,讓我們一起體會自己的人生、自己的信念由自己創造!


『軟實力』系列追蹤之2

2009年3月6日 星期五
過去的我們已經習慣念書最大,念書才會出頭天。爸爸媽媽說:「你只要念書就好其他什麼都不要管。」結果卻造成很多孩子,不會溝通、不會表達、不會生活。路是被安排好的,少了思考、只有填鴨。這樣我們還有什麼競爭力呢?

很多技職學校,處心積慮的想要轉為科技大學。學技術的人,沒有到市場上去實操,卻一直進修、一直念書,念完技術學士,還可以再念技術碩士,更可以再念技術博士,有這麼多東西好念嗎?念大學的少了競爭力,卻發現念技術學校的創造出屬於自己的天空。

從過去我們認為行行出狀元,到只有讀書大,再回到現在具有一技之長的人,還是可以闖出屬於自己的天空。是媒體過度放大渲染嗎?讓人人只想往『所謂最夯』的行業,還是我們的父母一帶一帶傳承被制約的教育?

但現在,我們真的發現,屬於自己的『軟實力』,撼動自己的生命,感染這個世界。



『還沒畢業,作品外銷歐美』

轉載自:http://udn.com/NEWS/DOMESTIC/DOM2/4768343.shtml




誰說畢業即失業!永和智光商工第21屆美工科畢業生,設計出珠寶盒、手鍊、吊飾等產品,超過30位學生作品獲得廠商青睞,準備生產外銷歐美,學生畢業後可望進入公司當產品設計師。

在失業潮席捲時代,證明擁有一技之長的學生,一樣可闖出一片天。第21屆美工科畢業成果展,即日起至3月24日止,在永和市中正路100號智光藝廊展出。






智光商工校長羅新玉表示,這次美展主題是「玩藝生活家」,由美工科老師楊淑瑜、王筱棋指導畢業班學生共同創作,從發想到創作共花費半年時間。

楊淑瑜說,失業率高漲,美工科畢業生需未雨綢繆,因此她想到曾任職的聚英公司可提供學生設計舞台,只要產品獲得廠商肯定,就可將產品推向世界,畢業後進入公司當產品設計師。

這次畢業班共2班95名學生,設計主題分為4大類,包括時尚、夢想、聖誕、結婚組,共有超過30位學生設計的作品受到廠商青睞,畢業後可望進入公司服務。

像是龍培琳同學設計的惡魔手鍊,賴睿聆同學以童話故事為主題設計的女神造型擺飾,顏麗娟設計的兔子造型靴子名片夾,廠商都將採用,並將生產外銷,學校師生也都與有榮焉。


反觀


『前途好茫 大學生「軟能力」變重要』

轉載自: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0302/4/1fadh.html

景氣寒冬加深「高學歷高失業率」恐慌,不少大學生都感受到了,有人自承「沒準備好」,打算先考研究所,也有學生多方發展興趣與專長,對投入職場信心滿滿。此外,面對企業徵才強調「即戰力」、「好不好用」,不少大學開始注重學生在知識以外的軟能力。

根據青輔會訪問四五二位企業雇主或人資主管,針對「就業力技能」所做的優先順序排行調查,依序為良好的工作態度、穩定度與抗壓性、表達與溝通能力、學習意願與可塑性、專業知識與技術、團隊合作能力、基礎電腦應用技能和主動發覺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東吳大學校長黃鎮台直指,培養大學生的「軟能力」,將會是高等教育愈來愈重要的責任。他說,軟能力包括溝通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待人處事態度與傾聽多元意見的能力等,這些幾乎與職場強調的就業力相吻合。

台灣大學職業生涯發展中心執行長鄭玉梅也說,大學生不缺專業知識的汲取管道,但欠缺對職場生態及產業發展的認識。

為了協助學生充實本身的就業力,台大昨日首度舉辦職場體驗營,邀請知名購物網站PayEasy引領學生認識職場運作實況。這項活動只開放六十個名額,報名第一天就額滿截止,同學響應的情況十分踴躍。

大環境不佳,工作難找,連台大學生都感到焦慮。目前就讀台大經濟系大三的賴玟潔表示,目前她也面臨升學或就業的抉擇,考量到自己尚未準備好,沒把握能找到一份好工作,目前打算先考研究所。

台大工管系大四的吳詩涵也坦言,她會陸續投出履歷,但因擔心求職碰壁,之前也透過推甄進入研究所,至少給自己留個「後路」。

也有同學積極開拓自己的就業力。台大電機所碩一生張晉棠說,自己本身鑽研理工領域,也對商管有興趣,未來想結合這兩項專長,找到自己在職場上的競爭力。

『軟實力』系列追蹤報導~1

2009年3月5日 星期四
從嚴長壽總裁、馬總統、對岸、網路上的搜尋,都出現了一個名詞『軟實力』。國家有國家的軟實力、文化有文化的軟實力,那個人的『軟實力』在那裡?又或個人的『軟實力』是什麼?

廣義的『軟實力』~非以武力的方式影響他人、感染他人,皆稱為軟實力。
小至個人,大至國家之間。現在已經不再只是以武力互相攻擊的時代。銷售個人跟銷售國家跟最基本的店鋪經營/產品經營是一樣的道理,要做品牌形象,要產生品牌價值。我們來追蹤一系列的『軟實力』,從而發現我們個人可以從哪幾個方面更加提昇。

『以柔克剛 台灣發揮關鍵軟實力』
轉載自:
http://magazine.sina.com/excellence/274/2007-06-13/ba35106.shtml

享譽國際的台灣藝術大師朱銘,創作出氣勢恢弘的太極系列作品,在巡迴全球的展示會中,驚豔全場,讓世人感受到中國太極文化的精髓,原來可以在這位來自台灣的藝術家手中,表現得這麼活靈活現。

人稱一代歌姬的台灣歌手鄧麗君,不但以柔美的唱腔打動全亞洲華人世界的心,她那端莊高雅的身段與無人能敵的舞台魅力,更成就了獨特的鄧式樂風;在對岸中國百姓的眼中,她甚至與前國家主席鄧小平齊名。所謂「白天聽老鄧,晚上聽小鄧」的俏皮話,不但顯現了鄧麗君的重要地位,也讓她成為過去國民黨政府在金門前線向對岸「同胞」精神喊話的最佳宣傳。

號稱台灣文化新地標的誠品書店,所形塑出的精緻文化空間與氛圍,已成為亞洲國家眼中台灣「最迷人的文化風景線」;而董事長吳清友對於誠品的靈魂 ──書本與文化的堅持與品味,不僅讓許多台灣人開始愛看書,誠品將實體書店營造成為書籍「博物館」式的空間氛圍,還使得中國上海與北京等大城市吹起一股模仿熱潮,當地書店都變得很「誠品」。

台灣前景新方向──以軟實力致勝

可別小看朱銘、鄧麗君、吳清友等這些像徵台灣獨有文化形象的能耐,雖然他們在亞洲與全世界所造成的影響力無法用數字量化,但當鄧麗君逝世12年後,她生前的倩影與歌聲仍舊被眾人傳頌;而誠品書店所形塑的文化風景,也同樣飄洋過海到其他國家與城市,成就另一種文化風貌;以及朱銘在全球創造的「太極」旋風,使得許多歐美人開始迷上中華文化;以上種種都是看不見,但卻個個充滿驚人力道的「軟實力」

哈佛大學奈伊教授曾經提及,包含運用一切軍事作為與槍砲彈藥,達到影響、甚至壓制其他國家的工具,都可稱作「硬實力」(Hard Power)。那麼,如果我們將奈伊的定義加以延伸,將所有能發揮影響的非武力作為,統稱作「軟實力」(Soft Power),那朱銘、鄧麗君、吳清友的誠品書店,甚至是台灣之光王建民、華人導演第一翹楚李安、新生代偶像F4,還是中國作家余秋雨口中勝過12枚飛彈的台灣小籠包,都可說是台灣的關鍵軟實力!

在眾人不斷討論台灣該如何走上國際舞台,發揮強勢影響力時,也許,2300萬人的未來並不能過份寄望軍事與政治角力,反而應回歸以台灣獨有的軟實力制勝,以柔克剛,讓這種能鋪天蓋地的「軟性效應」,幫助台灣站上國際舞台:諸如台灣科技業與醫界傲人的「應用創新力」;「衣」術與工業建設所展現的「設計力」;以食為天的「食用藝術」;藝術與人文面向──看得見的美麗(力)建設;正席捲全亞洲、能歌善演的「演藝實力」;以及能征戰國際的「體育活力」,都不容小覷。

以下,我們將先就台灣科技與醫界中,所獨有的軟實力──優秀人才的應用創新能力,進行深入探討。

科技軟實力 締造台灣電腦神話

一個小時的時間可以做多少事?美國戴爾電腦可以賣出超過5千8百台電腦、台北SOGO百貨週年慶期間可搶下上千萬的業績、沙烏地王子阿瓦裡德可以靠精準的投資眼光,增加43萬4千美元的財富。在這樣不算長的時間內,台灣科技業其實可以生產出超過6千個電腦主機板,以及近千台筆記型電腦,因此只要國內科技大廠員工罷工一天,全球電子產品市場就可能因為延後出貨,而賠上商譽,損失鉅額資金。

過去台灣之所以能夠創造舉世矚目的經濟奇蹟與電腦科技神話,多虧有許多本土元老級科技大廠與科學園區扮演火車頭角色,帶動科技產業從無到有、進而茁壯;而優異的本土科技人才與源源不絕的「創新力」,更是台灣得以在全球業界擁有關鍵影響力的幕後功臣。現任香港科技大學校長,同時有著全球超導體研究第一把交椅譽稱的朱經武,就認為擁有先進技術的電子產業與創新力,正是台灣目前得以在國際社會抬頭挺胸的重要「軟實力」。

發明力不足 但創新力高人一等

提到台灣在科技上所擁有的軟實力,很多民眾第一個聯想到的大多是研發人員在技術上高人一等的「創造力」,但身為新竹科學園區的元老級廠商──東訊公司董座劉兆凱,卻針對台灣創造力的概念,做了更精確的詮釋,「台灣科技業界對於無中生有的『創造力』其實並不拿手,研發人員的長處在於──能夠輕鬆瞭解競爭對手產品的箇中精髓,並修正缺點,發揮聯想力,重新打造一個效能更優的全新產品,這才是台灣科技的『創新力』。」換句話說,劉兆凱認為台灣的科技軟實力即在於所謂的「應用創新」,而非「技術創新」。

台灣科技人才優異的「解決問題」能力與豐富的聯想力,正好彌補一直以來缺乏的產品創造能力。正如比爾蓋茲一手創立的微軟,得以走上世界之巔,即在於Windows作業系統帶給全人類最便利的電腦使用介面;不論是在應用程式或技術上的支援,Windows都一直傲視群雄,它還進一步讓過去電腦必備、但介面不甚「親切」的DOS系統成為明日黃花;現在,只要全球任何企業或個人使用者要讓Windows系統升級,就得向微軟公司付出一筆為數不少的費用,這也正是擁有獨步全球「創造力」的最大經濟效益。

更多文章:http://magazine.sina.com/excellence/274/2007-06-13/ba35106.shtml

陌生人~微笑與感恩~改變自己的世界和別人的世界

今天的你微笑了嗎?你對世界微笑了嗎?你是以抱怨面對這個世界還是以微笑面對這個世界?
今天感恩了嗎?是謝謝身邊每一個人?還是對每一件事都不順眼?今天你謝人一分,明天別人會謝你十分。你的世界是彩色還是黑白的,全在於我們對每一件事情抱持的角度。一句謝謝、一句感恩,其實都是說給自己聽的,因為自己聽了會很開心,說謝謝時你的心情是開闊的,講抱怨時你的心情是不愉快的,希望我們的世界充滿開心跟快樂,因此對每一個人都是開心跟快樂。


陌生人


這已是三十年前的事了,
當時,我被派到美國去接收一架電腦,三十年前,
這是一件大事,我們要受訓三星期之久。

公司替我們找到了一家特別的旅館,
這家旅館在華盛頓波多馬克河的河畔。

我去了不久後,就注意到旅館裡有一位長住的老太太,
這位老太太一個人住一間房,
每天下午會到園子裡去散步,
總有一位男的侍者悄悄地跟著她,這位老太太對人和善,
可是對我們的談話,是無法插嘴的,只能對大家微笑,
每次吃完了,她都會謝謝大家,
先行離去,因為她是老太太,大家照例都會站起來送她,
以示禮貌,老闆娘一定會陪她走回房間。

我們幾位同事對這位老太太很感興趣,
我們知道長期住旅館是相當昂貴的,
可是這位老太太卻又不像是有錢人,她一點架子都沒有,
而且對大家還特別客氣,
每次侍者給她加菜,她一定左謝右謝。

有一天晚上,大概十一點半左右,
我們被滿旅館的嘈雜人聲弄醒了,原來老太太不見了,
她房間門大開,旅館年青男旅客都被抓起來找她,
因為園子極大,又在河邊,很多人摸黑在園子裡找她。

小陳和我都認為老太太一定夢遊到外面去了,
看到十幾位年青人在園子裡找,
我們決定開車出去找,我們沿著右邊轉彎到大路上去,
就這麼巧,果然看到
糊塗老太太在路上走,已經有一排車停了下來,
我們趕到,老太太居然認識我們,
也肯跟我們回去。

我們像英雄似地回到了旅館,大家都來恭喜我和小陳,
老闆娘看到老太太平安歸來,
如釋重負,弄了一杯熱的巧克力,強迫老 太太喝。
老太太仍然笑咪咪地不斷地謝謝大家,
她看到了老闆娘,對她說,真要謝謝妳,
妳根本不認識我,還對我這樣好,
讓我住在這裡,從來不向我要房租,要不是妳,
我真不知道要到那裡去住。"

老闆娘聽了這番話,幾乎昏倒了過去,
後來索性走到隔壁房間去放聲大哭。

我和小陳對老闆娘的這種反應,深感不解。
第二天早上,在吃早餐的時候,
老闆娘來找我們,一方面謝謝我們,
一方面解釋這位老太太究竟是誰。

原來老太太其實是老闆娘的母親,只是她得了老年癡呆症,
忘了這位女兒,
以為老闆娘是陌生人,因此對老闆娘心存感激,
她老是笑咪咪地,也是因為她認為她真有福氣,
晚年有陌生人供給她吃住,使她無憂無慮地生活,
雖然老太太自己很高興,她的女兒心裡總是很難過,
眼看著自己母親,卻不能叫一聲母親,
難怪她聽了老太太的那番話以後,會難過的幾乎昏了過去。

我們不久就離開美國,三年以後,我到華盛頓出差,
有一天下午無事,特地開了車子,拜訪我住過的那家旅館。

旅館一切如常,生意顯然非常好,
老闆娘一眼就認出了我,邀我留下來喝咖啡,
她告訴我,她母親過世了,在過世之前,
她母親一直快快活活的,因為她以為大家都是陌生人,
陌生人對她那麼好,當然心情一直很好,
她無疾而終,在睡夢中過去的。

我問老闆娘有沒有很遺憾,自己的媽媽始終不認識她,
她說剛開始確實如此,後來想開了,
就因為她媽媽得了老年癡呆症,一直以為她是由陌生人奉養,
她母親才會如此地快樂。

自從她母親去世以後,老闆娘開始她新的生活,
她決定以她的餘生專門奉獻給陌生人,
做一個好的義工,因為她知道這樣做,會使很多人非常快樂。

自從這次以後,我也開始做義工了,
做義工永遠是替這些陌生人服務,絕大多數的時候,
我們連對方的名字也弄不清楚,對方更弄不清楚我們是誰。
可是我知道,我們雙方都快樂,
被陌生人服務會由感激而快樂,
替陌生人服務當然不會帶給我們任何物質上的好處,
可是只要看到對方如此快樂的表情,自己焉有不快樂

幸福在那裡?轉載自哈佛幸福課

2009年3月2日 星期一
彥維:有一天,小貓咪一直圍繞著自己的尾巴轉啊轉的,一直追著自己的尾巴,繞啊繞的。小貓咪的媽媽看到了,就問小貓咪說:「你在做什麼啊?為什麼一直追著自己的尾巴呢?」小貓咪跟媽媽說:「因為我問我的朋友說,幸福在那裡?朋友跟我說,幸福在我的尾巴上,所以我就一直追著我的尾巴,因為我想要幸福。」媽媽笑著說:「傻貓咪,你只要抬起頭,往前走,你的尾巴不就跟著你一起往前走嗎?幸福不就跟著你了嗎?」

過去,我們在追求財富的同時,似乎忘記為什麼我們要追求,甚至忘記我們到底在追求的是什麼?是為了工作而工作,還是為了生活而工作,還是為了工作而生活?或許我們認為現在工作都沒時間了,還想什麼幸福啊?巴菲特都這樣有財富了,我也要像他看齊啊!但別忘了,對巴菲特而言,他的生活中並沒有幸福,是Boring的。他並不推崇自己的生活。

其實,巴菲特是巴菲特,我們並不是巴菲特,我們在過的是自己的生活。巴菲特之所以是巴菲特,是因為他的生活經驗、他的老師、他的環境,以及他看事情的角度、他的勇氣、他想要追求的價值非常清楚,所以造成他的成就因此重點在『他清楚他要的價值』,那我們呢?清楚知道自己要追求的價值嗎?

形於外的財富或許我們有了,但形於內的心靈平靜和幸福呢?看看以下這篇文章,找出自己形於外和形而內的平衡點吧!

轉貼自:小可愛


『哈佛幸福課』

出人意料,去年哈佛最受歡迎的選修課是「幸福課」,聽課人數超過了王牌課《經濟學導論》。教這門課的是一位名不見經傳的年輕講師,名叫泰勒·本-沙哈爾。在一周兩次的「幸福課」上,本-沙哈爾沒有大講特講怎麼成功,而是深入淺出地教他的學生,如何更快樂、更充實、更幸福。

本-沙哈爾自稱是一個害羞、內向的人。「在哈佛,我第一次教授積極心理學課時,只有8個學生報名,其中,還有2人中途退課。第二次,我有近400名學生。到了第三次,當學生數目達到850人時,上課更多的是讓我感到緊張和不安。特別是當學生的家長、爺爺奶奶和那些媒體的朋友們,開始出現在我課堂上的時侯。」

本-沙哈爾成了「哈佛紅人」。校刊和《波士頓環球報》等多家媒體,報道了積極心理學課在哈佛火爆的情景。「幸福課」為何會在哈佛大受歡迎?

我們越來越富有,可為什麼還是不開心呢?

「我曾不快樂了30年。」本-沙哈爾這樣說自己。他也是哈佛的畢業生,從本科讀到博士。在哈佛,作為三名優秀生之一,他曾被派往劍橋進行交換學習。他還是個一流的運動員,在社團活動方面也很活躍。但這些並沒有讓他感到持久的幸福。他坦言,自己的內心並不快樂。

「最初,引起我對積極心理學興趣的是我的經歷。我開始意識到,內在的東西比外在的東西,對幸福感更重要。通過研究這門學科,我受益匪淺。我想把我所學的東西和別人一起分享,於是,我決定做一名教師。」

在本-沙哈爾第二次開設「幸福課」的2004年,哈佛校報上有一篇報道:《學校面臨心理健康危機》,標題下的導語說:在過去的一年,絕大多數學生感到過沮喪和消沉。文章引述了一位學校舍區輔導員寫給捨區主管的信。

「我快覆沒了。」這位輔導員寫道。在他分管的社區內,有20個學生出現了心理問題。一個學生因為嚴重焦慮而無法完成學期作業;另一個學生因為精神崩潰而錯過三門考試……社區主管把這封信轉給了哈佛校長,並強調該社區的問題並不是特例。

一位曾患嚴重焦慮和情緒紊亂的哈佛畢業生說:大多數哈佛學生還沒意識到,即使那些表面看來很積極、很棒的學生,也很有可能正在被心理疾病折磨著,即使你是他最要好的朋友,也未必意識到他有心理問題。

「在內心深處,我經常覺得自己會窒息或者死去。」這名學生說。她時常不明原由地哭泣,總要把自己關起來才能睡覺。她看過幾個心理醫生,試過6種藥物,休學兩個月,來應付自己的心理問題。「我是一個成績優異的哈佛精神病患者。」她這樣描述自己。

有個名叫瑪麗亞的哈佛女生,在宿舍內自殺,年僅19歲。她的室友回憶說:就在自殺前一晚,瑪麗亞和班裡同學談論天氣時,還表現得十分開心的樣子。「她看起來很好。她在聽音樂,調子好像還很歡快。」

哈佛一項持續6個月的調查發現,學生正面臨普遍的心理健康危機。調查稱:過去的一年中,有80%的哈佛學生,至少有過一次感到非常沮喪、消沉。47%的學生,至少有過一次因為太沮喪而無法正常做事,10%的學生稱他們曾經考慮過自殺……

「我們越來越富有,可為什麼還是不開心呢?」這是令許多美國人深感困惑的問題。據統計,在美國,抑鬱症的患病率,比起20世紀60年代高出10倍,抑鬱症的發病年齡,也從上世紀60年代的29.5歲下降到今天的14.5歲。而許多國家,也正在步美國後! 塵。1957年,英國有52%的人,表示自己感到非常幸福,而到了2005年,只剩下36%。但在這段時間裡,英國國民的平均收入卻提高了3倍。

我們來到這個世上,到底追求什麼才是最重要的?

本-沙哈爾堅定地認為:幸福感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標準,是所有目標的最終目標。「人們衡量商業成就時,標準是錢。用錢去評估資產和債務、利潤和虧損,所有與錢無關的都不會被考慮進去,金錢是最高的財富。但是我認為,人生與商業一樣,也有盈利和虧損。」

「具體地說,在看待自己的生命時,可以把負面情緒當作支出,把正面情緒當作收入。當正面情緒多於負面情緒時,我們在幸福這一『至高財富』上就盈利了。」長期的抑鬱,可以被看成是一種『情感破產』。整個社會,也有可能面臨這種問題,如果個體的問題不斷增長,焦慮和壓力的問題越來越多,社會就正在走向幸福的『大蕭條』。」

一項有關「幸福」的研究表明,人的幸福感主要取決3個因素:「遺傳基因、與幸福有關的環境因素以及能夠幫助我們獲得幸福的行動。而積極心理學,可以幫助人們活得更快樂、更充實。幸福,是可以通過學習和練習獲得的。」

本-沙哈爾說:「我知道它是可行的,因為,它已深深地幫助了我。」

我們的很多課,都在教學生如何更好地思考、更好地閱讀、更好地寫作,可是為什麼就不該有人教學生更好地生活呢?把艱深的積極心理學學術成果簡約化、實用化,教學生懂得自我幫助,這是本-沙哈爾開設「幸福課」的初衷。

幸福,應該是快樂與意義的結合!

讓本-沙哈爾對幸福的理解,發生根本轉變的起因,是他早年的一次重要經歷。

16歲那年,在以色列長大的本-沙哈爾,獲得了全國壁球賽的冠軍。在長達5年的訓練中,空虛感如影相伴,他一直覺得生命中缺少了什麼。雖為此悶悶不樂,但他仍堅信:無論身體或心理都要堅強,才能最終取勝;而勝利,一定會帶來充實感,也能讓自己最終幸福。

終於,本-沙哈爾如願以償,奪冠後的他欣喜若狂,和家人、朋友舉行了隆重的慶賀。那時,他對自己的理念更加深信不疑:成功可以帶來快樂,過去所受的種種苦痛,都是值得的。

可就在那天晚上,睡前我坐在床上,試著再回味一下無限的快感。可是突然間,那種勝利的感覺,那種夢想成真的喜悅,所有的快樂,都消失得無影無蹤。我的內心,忽然又變得很空虛,只有迷惘和恐懼。淚水湧出,不再是喜極而泣,而是傷心難過。在如此順意的情況下,尚不能感到幸福的話,那我將到何處,去尋找我人生的幸福?

他極力讓自己鎮定,並告訴自己這只是暫時的神經過敏。但在接下來的日子裡,他仍沒有找回快樂;相反,內心的空虛感越來越重。慢慢地他發現:勝利,並沒為他帶來任何幸福,他所依賴的邏輯徹底被打破。「從那時起,我開始對一個問題非常著迷:如何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本-沙哈爾注意觀察周圍的人,誰看起來幸福,他就向誰請教。他讀有關幸福的書,從亞里士多德到孔子,從古代哲學到現代心理學,從學術研究到自助書籍等等。最後他決定去大學主修哲學和心理學。

他的幸福觀,逐漸清晰起來:幸福,應該是快樂與意義的結合

「一個幸福的人,必須有一個明確的、可以帶來快樂和意義的目標,然後努力地去追求。真正快樂的人,會在自己覺得有意義的生活方式裡,享受它的點點滴滴。」

本-沙哈爾竟然從漢堡裡,總結出了4種人生模式。

當年,為了準備重要賽事,除了苦練外,他須嚴格節制飲食。開賽前一個月,只能吃最瘦的肉類,全麥的碳水化合物,以及新鮮蔬菜和水果。他曾暗中發誓,一旦賽事完了,一定要大吃兩天「垃圾食品」。比賽一結束,他幹的第一件事,就是奔到自己喜愛的漢堡店,一口氣買下4只漢堡。當他急不可待地撕開紙包,把漢堡放在嘴邊的剎那,卻停住了。因為他意識到,上個月,因為健康的飲食,自己體能充沛。如果享受了眼前漢堡的美味,很可能會後悔,並影響自己的健康。望著眼前的漢堡,他突然發現,它們每一種都有自己獨特的風味,可以說,代表著4種不同的人生模式。

第一種漢堡,就是他最先抓起的那隻,口味誘人,但卻是標準的「垃圾食品」。吃它等於是享受眼前的快樂,但同時也埋下未來的痛苦。用它比喻人生,就是及時享樂,出賣未來幸福的人生,即「享樂主義型」;第二種漢堡,口味很差,裡邊全是蔬菜和有機食物,吃了可以使人日後更健康,但會吃得很痛苦。犧牲眼前的幸福,為的是追求未來的目標,他稱之為「忙碌奔波型」;第三種漢堡,是最糟糕的,既不美味,吃了還會影響日後的健康。與此相似的人,對生活喪失了希望和追求,既不享受眼前的事物,也不對未來抱期許,是「虛無主義型」;會不會還有一種漢堡,又好吃,又健康呢?那就是第四種「幸福型」漢堡。一個幸福漢堡,是即能享受當下所做的事,又可以獲得更美滿的未來。

不幸的是,據本-沙哈爾觀察,現實生活中的大部分人,都屬於「忙碌奔波型」。人們習慣性地去關注下一個目標,而常常忽略了眼前的事情本-沙哈爾經常講「蒂姆的故事」。在這個故事裡,晃動著許多人熟悉的影子。

蒂姆小時候,是個無憂無慮的孩子。但自打上小學那天起,他忙碌奔波的人生就開始了。父母和老師總告誡他,上學的目的,就是取得好成績,這樣長大後,才能找到好工作。沒人告訴他,學校,可以是個獲得快樂的地方,學習,可以是件令人開心的事。因為害怕考試考不好,擔心作文寫錯字,蒂姆背負著焦慮和壓力。他天天盼望的,就是下課和放學。他的精神寄托就是每年的假期。

漸漸地,蒂姆接受了大人的價值觀。雖然他不喜歡學校,但還是努力學習。成績好時,父母和老師都誇他,同學們也羨慕他。到高中時,蒂姆已對此深信不疑:犧牲現在,是為了換取未來的幸福;沒有痛苦,就不會有收穫。當壓力大到無法承受時,他安慰自己:一旦上了大學,一切就會變好。

收到大學錄取通知書時,蒂姆激動得落淚。他長長舒了一口氣:現在,可以開心地生活了。但沒過幾天,那熟悉的焦慮又捲土重來。他擔心在和大學同學的競爭中,自己不能取勝。如果不能打敗他們,自己將來就找不到好工作。

大學四年,蒂姆依舊奔忙著,極力為自己的履歷表增光添彩。他成立學生社團、做義工,參加多種運動項目,小心翼翼地選修課程,但這一切完全不是出於興趣,而是這些科目,可以保證他獲得好成績。

大四那年,蒂姆被一家著名的公司錄用了。他又一次興奮地告訴自己,這回終於可以享受生活了。可他很快就感覺到,這份每週需要工作84小時的高薪工作,充滿壓力。他又說服自己:沒關係,這樣幹,今後的職位才會更穩固,才能更快地升職。當然,他也有開心的時刻,在加薪、拿到獎金或升職時。但這些滿足感,很快就消退了。

經過多年的打拼,蒂姆成了公司合夥人。他曾多麼渴望這一天。可是,當這一天真的到來時,他卻沒覺得多快樂。蒂姆擁有了豪宅、名牌跑車。他的存款一輩子都用不完。

他被身邊的人認定為成功的典型。朋友拿他當偶像,來教育自己的小孩。可是蒂姆呢,由於無法在盲目的追求中找到幸福,他乾脆把注意力集中在了眼下,用酗酒、吸毒來麻醉自己。他盡可能延長假期,在陽光下的海灘一呆就是幾個鐘頭,享受著毫無目的的人生,再也不去擔心明天的事。起初,他快活極了,但很快,他又感到了厭倦。

做「忙碌奔波型」並不快樂,做「享樂主義型」也不開心,因為找不到出路,蒂姆決定向命運投降,聽天由命。但他的孩子們怎麼辦呢?他該引導他們過怎樣的一種人生呢?蒂姆為此深感痛苦。

為什麼當今社會有那麼多「忙碌奔波型」的人呢?本-沙哈爾這樣解釋:因為人們常常被「幸福的假象」所蒙蔽。

我們所處的社會環境和文化背景是這樣的:假如孩子成績全優,家長就會給獎勵;如果員工工作出色,老闆就會發給獎金。人們習慣性地去關注下一個目標,而常常忽略了眼前的事情,最後,導致終生的盲目追求。然而一旦目標達成後,人們常把放鬆的心情,解釋為幸福。好像事情越難做,成功後的幸福感就越強。不可否認,這種解脫,讓我們感到真實的快樂,但它絕不等同於「幸福」。它只是「幸福的假象」。這就好比一個人頭痛好了之後,他會為頭不痛而高興,這是由於這種喜悅,來自於痛苦的前因。「忙碌奔波型」的人,錯誤地認為成功就是幸福,堅信目標實現後的放鬆和解脫,就是幸福。因此,他們不停地從一個目標奔向另一個目標。

在本-沙哈爾看來,尋找真正能讓自己快樂而有意義的目標,才是獲得幸福的關鍵。

他們把物質與財富,放在了快樂和意義之上

在課堂上,本-沙哈爾不斷地向聽講者發問:
我們可以不停地追問「為什麼」,來反思自己所追求的東西:可以是大房子、升職或任何其他的目標。看看要問多少個「為什麼」,才能落到「幸福」的追求上?問問自己,我做的事情,對我有意義嗎?它們給我帶來了樂趣嗎?我的內心,是否鼓勵我去做不同的嘗試?是不是在提醒我,需要徹底改變目前的生活?

本-沙哈爾的哲學老師在他畢業時,給了他一點忠告:「生命很短暫,在選擇道路前,先確定自己能做的事。其中,做那些你想做的。然後再細化,找出你真正想做的。最後,對於那些真正、真正想做的事,付諸行動。」

本-沙哈爾也這樣教他的學生,如何尋找能發揮自己優勢和熱情的工作。
用以下三個關鍵問題,先來問問自己:一,什麼帶給我意義?二,什麼帶給我快樂?三,我的優勢是什麼?並且要注意順序。然後看一下答案,找出這其中的交集點,那個工作,就是最能使你感到幸福的工作了。

10 多年前,本-沙哈爾遇到過一個年輕人。他是一名律師,在紐約一家知名公司上班,並即將成為合夥人。坐在他的高級公寓裡,中央公園的美景一覽無餘。年輕人非常努力地工作,一周至少干60個小時。早上,他掙扎著起床,把自己拖到辦公室,與客戶和同事的會議、法律報告與合約事項,佔據了他的每一天。當本-沙哈爾問他,在一個理想世界裡還想做什麼時,這名律師說,最想去一家畫廊工作。「難道說,現實世界裡找不到畫廊的工作嗎?」年輕人說不是的。但如果在畫廊工作,收入會少許多,生活水平也會下降。他雖對律師樓很反感,但覺得沒其他選擇。

因為被一個不喜歡的工作所捆綁,所以他每天並不開心。在美國,有50%的人對自己的工作不甚滿意。但本-沙哈爾認為,這些人之所以不開心,並不是因為他們別無選擇,而是他們的決定,讓他們不開心。因為他們把物質與財富,放在了快樂和意義之上。

「金錢和幸福,都是生存的必需品,並非互相排斥。」他說。

他進一步說,通常在越感興趣的事情裡,人就越能發揮自己的天賦,越能做得持久。人一旦有了熱情,不但動機堅定,連做事效率也會提高。舉例講,一個熱愛學習的學生,可以在學習中享受創造的愉悅,而這快樂的成果,還可以幫他取得好成績,助其獲得未來的幸福。在親密關係中也一樣,兩個人共享著愛情的美好,並促進彼此的成長和發展。

許多研究表明,一個幸福的人,在生活的各個層面上都會很成功,包括婚姻、友誼、收入、工作表現以及健康。幸福與成功,存在強烈的相互作用,無論是工作上還是感情上的成功,可以帶來幸福;而幸福本身,也能帶來更多的成功。

本-沙哈爾總結出這樣三種工作境界:賺錢謀生、事業、使命感。

如果只把工作當成任務和賺錢的手段,就沒有任何的個人實現。這樣每天去上班,只是必須而不是想去,他所期盼的,除了薪水,就是節假日了;把工作當事業的人,除了注重財富的積累外,還會關注事業的發展,如權力和聲望等。他們會關心下一個升職的機會,期望從副教授到終身教授、從教師到校長、從職員到主管、從編輯到總編輯;假如,把工作當成使命,那工作本身就是目標了。薪水、職位固然重要,但他們工作,是因為他們想要做這份工作,動力源自內心。工作是一種恩典,而不是為人打工。他們對工作充滿熱情,在工作中自我實現,獲得充實感。他們的目標,正是自我和諧的目標。

有一項研究,是針對醫院清潔工的。一組人覺得自己的清潔工作很無聊,沒啥意義;但另一組人,覺得很有意義,做得很投入。他們與護士、病人以及家屬交談,想辦法讓醫院員工、病人舒適。他們看待工作的角度更高,並在其中找到了意義:我不僅僅是個倒垃圾和洗衣服的人,正是我的工作,讓醫院正常運轉,幫助病人更快地康復。

就像第二組人,由於在日常工作中找到了使命感,因而從中也得到了更多的意義和快樂,他們與服務對象的關係,也不再是簡單的金錢關係。有時候,人們並沒有換工作,或改變工作環境,他們所做的,只是賦予了工作本身更多的意義,從中發現樂趣,因而也提升了幸福感。

可以想像,一個因為家長的壓力而學法律的人,是無法在其中找到長久快樂的;相反,如果是基於對法律的熱愛而成為律師的話,那他在維護公義的同時,也會覺得很幸福。

「一個在工作中找到意義與快樂的投資家,一個出於正確動機的商人,絕對要比一個心不在焉的和尚,高尚和有意義得多。」本-沙哈爾篤定地說。

不同的人,會在不同的事裡找到意義。如創業、當義工、撫養子女、行醫、甚至是打傢俱。重要的是,選擇目標時,必須確定它符合自己的價值觀、愛好,符合自己內心的願望,而不是為了滿足社會標準,或是迎合他人的期待。「真我的呼喚」,就是使命感

「那真是神奇的時刻。」本-沙哈爾用一段話,描述這種美妙的體驗:我甚至形成了一種迷信,世上確實有看不見的力量在幫我。只要你追隨自己的天賦和內心,你就會發現,生命的軌跡原已存在,正期待你的光臨,你所經歷的,正是你應擁有的生活。當你能夠感覺到自己正行走在命運的軌道上,你會發現,周圍的人,開始源源不斷地帶給你新的機會。

「在追求有意義而又快樂的目標時,我們不再是消磨光陰,而是在讓時間,閃閃發光。」

我也有不快樂的時刻,因為我們是人

一天,在哈佛的食堂,有個學生走到本-沙哈爾面前,問他:你就是那個教人如何快活的老師吧。學生接著又說:你要小心,我的室友選了你的課,如果哪天我發現你並不快樂,我就要告訴他,別再上你的課。本-沙哈爾看著這個學生,笑著道:沒關係,我現在就可以告訴你,我也有不快樂的時刻,因為我們是人。

「總有人問我,你能幫我消除痛苦嗎?可是為什麼要用這種態度來對待痛苦。痛苦,是我們的人生經驗,會讓我們從中學到很多。人生的成長和飛躍,經常發生在你覺得非常痛苦的時刻。」

漫漫人生,每個人都不可避免地會面臨悲傷的時刻,比如經歷失敗或失去,但我們依然可以活得幸福。事實上,期盼無時無刻的快樂,只會帶來失望和不滿,並最終導致負面情緒的產生。

一個幸福的人,也會有情緒上的起伏,但整體上,能保持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他經常被積極的情緒推動著,如歡樂和愛;很少被憤怒或內疚,這些負面情緒所控制。快樂是常態,而痛苦都是小插曲。

剛開始講「幸福課」時,本-沙哈爾很想扮演一個無所不知、幽默的人,一個完美的導師,為此,他特地跑到喜劇演員培訓班學習。但他不是那種能開激烈的玩笑,做誇張表演的人。無論怎麼學,他也達不到想要的戲劇效果。

想讓自己當一個完美的老師,他發現這樣即害了自己,也害了學生。「每次都很緊張,怕被發現面具下真實的樣子,結果把自己搞得很累。這樣不僅害了我自己,也傷害了學生,等於給學生樹立了一個『完人』典型,告訴學生走一條永遠走不通、錯誤的路。打開自己,袒露真實的人性,會喚起學生真實的人性。在學生面前做一個自然的人,反而會更受尊重。」

本-沙哈爾希望他的學生,學會接受自己,不要忽略自己所擁有的獨特性;要擺脫「完美主義」,要「學會失敗」。

為了更好地記住「幸福課」的要點,本-沙哈爾還為學生簡化出10條小貼士:

1:遵從你內心的熱情。

選擇對你有意義並且能讓你快樂的課,不要只是為了輕鬆地拿一個A而選課,或選你朋友上的課,或是別人認為你應該上的課。

2:多和朋友們在一起。

不要被日常工作纏身,親密的人際關係,是你幸福感的信號,最有可能為你帶來幸福。

3:學會失敗。

成功沒有捷徑,歷史上有成就的人,總是敢於行動,也會經常失敗。不要讓對失敗的恐懼,絆住你嘗試新事物的腳步。

4:接受自己全然為人。

失望、煩亂、悲傷是人性的一部分。接納這些,並把它們當成自然之事,允許自己偶爾的失落和傷感。然後問問自己,能做些什麼來讓自己感覺好過一點。

5:簡化生活。

更多並不總代表更好,好事多了,也不一定有利。你選了太多的課嗎?參加了太多的活動嗎?應求精而不在多。

6:有規律地鍛煉。

體育運動是你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每週只要3次,每次只要30分鐘,就能大大改善你的身心健康。

7:睡眠。

雖然有時「熬通宵」是不可避免的,但每天7到9小時的睡眠是一筆非常棒的投資。這樣,在醒著的時候,你會更有效率、更有創造力,也會更開心。

8.慷慨。

現在,你的錢包裡可能沒有太多錢,你也沒有太多時間。但這並不意味著你無法助人。「給予」和「接受」是一件事的兩個面。當我們幫助別人時,我們也在幫助自己;當我們幫助自己時,也是在間接地幫助他人。

9:勇敢。

勇氣並不是不恐懼,而是心懷恐懼,仍依然向前。

10:表達感激。

生活中,不要把你的家人、朋友、健康、教育等這一切當成理所當然的。它們都是你回味無窮的禮物。記錄他人的點滴恩惠,始終保持感恩之心。每天或至少每週一次,請你把它們記下來。

「上這門課,真是一種享受。它非常有趣,而且值得學生學習。」一位讀經濟學專業的本科生,在發給我們的郵件中寫道。她還說:事實上,這門課並不會幫我拿攻讀學位的學分。但比起其它課程,我更喜歡做這門課的作業。

在哈佛的校報上,也留下學生們的反饋意見:

「他教心理學,同其他心理學老師有很大的不同。他試圖讓你把這些理念,應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我從記『感恩簿』中收穫最大,在那裡,我每天寫下我充滿感激的事情。」「上這門課之前,聽到『冥想』這個詞,我會不以為然。但是現在,我驚奇地發現,它真的讓我在接下來的幾個小時裡,放鬆了。」「我認識的每個上過這門課的人都說,這是他們在哈佛上過的最好的課。一位和我要好的女生說,它改變了她的生命,給了她一種看問題的不同視角,對幸福的理解,也改變了。」

甚至助教們也說,自打跟本-沙哈爾教授「幸福課」以來,一年中,身體出奇得好,心情也爽多了。「我改善了我的飲食、睡眠、人際關係,還有人生的方向感。這些對我來說,都是很重要的東西。」另一位助教稱,這門課的出勤率,平均在95%以上。「它的奇妙之處在於,當學生們離開教室的時候,都邁著春天一樣的步子。」

2006年2月,哈佛出了件大事,校長薩默斯為自己的驚人之語「女人先天不如男」,付出了「下課」的代價。即將去職的薩默斯悶悶不樂,他的好友找到本-沙哈爾,討論要如何讓校長快樂起來的秘笈,本-沙哈爾慷慨支招。

首先,他現在可能很煩亂、失落、難過,這些都屬正常,因為他也是人。去大膽地經歷他現在正經歷著的任何事,並且自然地接受下來。

第二,建議薩默斯本人,閱讀一下哈佛積極心理學教授丹尼爾·吉爾波特的書,書中說:人類有非凡的克服令情緒失落事件的能力。事情並沒有像他最初看起來的那麼糟,即使是被逐出世界頂級大學的校長之位。

第三,他可以仔細反省一下作為哈佛校長的經歷,回憶自己任期內的巔峰時刻,並用他所學到的東西,去尋找新的機會和用武之地。

假如上述辦法仍不奏效的話,本-沙哈爾支了最後一招:我可以在我的課堂上,留下一個座位,校長先生可以旁聽這門課並做相應的論文。

關注個體需求,蓄積進化能量~ 日本書市分析

彥維:其實不只是日本,這已經串連到全世界了。從『秘密』一書,延伸到『情緒的驚人力量』、『失落的致富經典』、『把好運吸過來』、『有錢人和你想的不一樣』、『Why we want you to be rich~川普、清崎』,還有很多探究內心力量、感動的力量等等的書,已經佔據各大書店最明顯的架子上。甚至誠品書單排行『秘密』一書一直在排行榜上。

我們從關心如何努力工作賺錢,到自我發現、自我對話,不再只是一味的接受跟填鴨,而是了解自己為什麼要做。東、西方文化的差異,一為我要,一為我受;一方直接,一方內斂。兩者其實互為表裡,從而現在西方文化學習與人合作、謙卑為懷(藏傳佛教在美國,老、莊思想於法國),東方學習凸顯個人特色。


========================================

日本讀者關心的議題,從總體(macro)回歸個體(micro),探討「自己」與「為什麼」的趨勢日益明顯。專家不再教你「如何」賺錢,反而探討「為什麼你需要賺錢」「為什麼你需要更幸福」。

回顧2008年日文暢銷書,不論是實體或虛擬通路,商管與個人成長類暢銷書的明星作家,當屬有「工作術女王」的勝間和代(本刊曾在今年1月號日文好書單元中,介紹作者的相關著作)。她的暢銷著作包括《錢不要存銀行》《現在,該進場了嗎?》《年收入增加10倍的學習法》等書,已陸續在台灣上市。


由勝間和代的著作多半以「提升自我」為主題且幾乎本本暢銷看來,大致可以看出日本讀者在2008年對於「自我」的關心程度,積極做好因應景氣低迷時代的「求生」準備。


順應此趨勢,此次的日文推薦好書,在參照日本虛擬與實體通路暢銷書排行榜的同時,也針對指引讀者「回歸自我、跨越難關」的需求,挑出相關的勵志及工作術書籍,有助於讀者蓄積能量、先蹲後跳,靜待機會的到來。


由日本亞馬遜網路書店(Amazon.co.jp)2008年暢銷書排行榜選出的書籍分別為:商業與自我成長類第8名的《中階主管的教科書》、新書類第4名的《向管理顧問學習「質問力」》,以及哲學類暢銷書第1名《煩惱力》。


顧名思義,《中階主管的教科書》是針對在組織中承上啟下的「中階主管」所寫的教戰手冊,其中以溝通能力最為重要,如此才能「理解、翻譯、傳達不同世代部屬的價值觀」,做好對上管理、對下領導。


《向管理顧問學習「質問力」》主要在傳授如何藉由強化「提問」的能力,以找到問題的本質,對於業務推展、掌握顧客需求或內部溝通,相當有幫助。《煩惱力》則並非教導如者「如何自尋煩惱」,而是以日本國民作家夏目漱石與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Max Weber)曾走過的煩惱之路,做為讀者面對煩惱時的參考。


由日本紀伊國屋書店(Kinokuniya)2008年排行榜選出的暢銷好書包括:個人成長類第4名的《察知力》與第9名的《愈挫愈勇的心靈法則》,以及商業類第10名的《一秒讀懂財務報表》。


這3本書旨在傳達在變幻莫測的商場中,工作者應具備掌握全局、精準決策的能力;克服對會計的恐懼、培養對數字的敏感度;以及即使面對排山倒海而來的壓力,也能泰然以對的挫折忍受力。


此外,雖未在排行榜上名列前茅,但是亦十分有助於提升個人工作力的好書包括:《向豐田汽車學習問題解決力》與《竹中式矩陣閱讀法》,讓讀者藉由閱讀,以提升自己在組織中的存在價值。


至於《美學vs.實利》與《網路時代的五個定理》兩本好書,則是充分展現對於工作「以身相殉」(devoted)的決心與「創業家精神」(entrepreneurship),適合不論留在企業內部工作或自行創業的讀者參考。


運動選手的決勝關鍵,除了過人體能與精湛技藝之外,更需要強大的心理素質,以超越失敗所帶來的挫折。身處景氣低迷的時代、人人自危的職場,工作者想要突破障礙,就要更強化專業知識與技能,以及培養先蹲後跳、永不低頭的精神力量。

老師用心~學生最幸福

彥維:給予為了孩子們更多鼓勵和成就的老師一個掌聲。在教育改革聲浪,期待政府期待制度的改革沸沸揚揚卻無從著落的同時,有一群老師用最熱情的心,最切實的行動力,為了孩子教育做了一件大事。或許我們都覺得寫字很容易,但從寫字可以練習靜心,可以提昇成就感,可以增加小朋友的自信心。

文字的感染力是最大的,書法中~行書、草書、篆書、楷書,臨摹的字帖很多,一方面是我們文化的代表,一方面字會傳遞出能量。在電腦發達的同時,很多作業都已經用打字取代手寫,但文字是傳遞感覺的一個媒介。寫的一手好字,就像畫一幅好的畫,同樣都是藝術。


















轉載自: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177777


台北縣板橋國小老師江福祐,去年放棄暑假出國機會,為台北縣編了小學的生字語詞簿,看到全縣27萬小學生都用這本範本來練字,就連外縣市也採用,深受感動,即使沒領到任何津貼,也樂在其中;今年寒假再度「奉獻」,編寫韻文讀本。

江福祐說,小學老師自編教材的優點是,最能了解學生的語文程度及需求;如考量到小學生手部肌肉的發展能力,低年級練字的格子採用十字格,中高年級則用九宮格,不像一般民間的習字簿就只是一格格空白的格子。

江福祐畢業自台東大學兒童語文研究所,教書已有10餘年,去年還獲北縣師鐸獎,「一般家長挑名師,是用孩子的分數成就自己,我則期許能做良師,拿自己的專長來成就孩子。」

回想去年暑假與65位老師一同聚在秀朗國小編書的時光,江福祐表示十分難忘:「每位老師連誤餐費都沒領,中午就發個便當,雖然每人給了3天公假,但當導師只要請假就會扣導師費,許多參與的老師都自己想辦法調課,沒用到公假。」

北縣生字語詞簿的另一特色是用小朋友的畫作來當封面,北縣秀朗國小5年級的王鈺能,畫了一幅小朋友彈鋼琴的水彩畫,就被選為南一版的封面,還因此成為學校的「名人」;王媽媽說,鈺能以前寫字很醜,但自從畫作被選為生字簿的封面,也開始好好練字,「現在字變得漂亮多了。」

建立屬於自己的成功行為模式






















NLP就字面的意思可以說是人們行為組成、認知的模式。

引用『當和尚遇到鑽石』一書當中,『』這個字的觀念,其實事件的本身並無任何意義。當我們發生了一件新的事情的時候,我們解讀這件事、賦予他意義,就加了一條神經元的連結,產生經驗(內心儲憶)。當我們再次經歷相同或極為相近的事件時,若我們已同樣的方式解讀並感受,便再一次的加強了這條神經元,越加越粗越加越粗,然後變成一種習慣性反應

如:很多人一遇到事情,變臉之速度極快;有沒有遇過當你誤解他或不小心撞到他,對方馬上板起臉來說:「你做什麼 !」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那就是他的神經元的連結,表現在行為上對這類事情的反應。

既然這樣,我自己所認識的世界,或對這世界的認知,其實全部來自於我自己的解讀、我自己的感覺。

而若事件的本質其實並無意義,那我希望賦予他什麼樣的價值,全操之在我自己身上。

所以產生了一條路徑~感想、語言、行為、習慣、性格、命運。

若我現在的命運(現在的位置)仍未是我所希望的,那從這條路徑是否可以檢視出是哪一環節出了問題。也因此,在『激發心靈潛力』一書中,最中心的思想,就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自己想要成就的人,都可以找出自己心中的巨人,透過好的生命經驗的累積,產生良性循環,建立一條屬於你自己的成功渠道(神經元連結)。